东南

首页 » 常识 » 问答 » 张坝古村落志序二甘肃东南有张坝
TUhjnbcbe - 2021/5/31 18:27:00
白癜风咨询 http://www.tlmymy.com/

山,是这里的骨骼;水,是这里的血脉。她原始、古朴,全是大自然的手笔。景区海拔从最低处的米到最高处罗盘顶的米,高差达到米,形成一山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的景象。

说起甘肃,总是跟经济发展滞后、思想观念落后等词汇连接在一起。但甘肃却有一个任何省区无法取代的地方,那就是甘肃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。这个东西长近平方公里、形似“如意”的西北边疆省,通过长城、丝绸之路和藏羌彝走廊等三大通道,东接属于陕西省的关中平原、西连多为沙漠戈壁绿洲的新疆、北接蒙古高原、西南通青藏高原,三大通道在甘肃省省会兰州市交汇。在如此重要的连接中国东西南北的枢纽位置上的甘肃省,自然从生态到文化均呈现出不同于任何省区的特色。这个特色就是通过以上三大通道将东西南北的文化汇聚在一起,表面上呈现出“交融”的特色;但透过表面往深处看,却生长出自成体系的文化脉络。位于藏羌彝走廊北端、古代茶马古道沿线、三国时代的阶州的张坝古村落,就是体现甘肃这个文化特质的“点”。

《张坝古村落》的作者在写张坝村的石头时这样写道:“张坝河里的石头青绿发亮,很象陕甘川交汇地带的人的气质,既像甘肃,也象陕西,有时也凑凑热闹像四川。”因为这里是陕甘川三省交织之处,自然从物到人的气质都具有交融三省的特点;又由于这里是山大沟深的横断山脉区域,碎片的土地和从团鱼河到四方山的资源为村民所利用,自然物产中就有洋芋、包谷、小麦、*豆、茯苓、花椒、天麻、崖蜜等,用自然馈赠的物产做成的食物——洋芋搅团、凉粉、豆花面、面茶、吊锅鸡、火锨馍等等,也呈现出四季有别、多元多味的特点;村里的人除了张姓人家外,还有杨姓、赵姓人家,甚至清末民国时期从四川逃难的刘和尚也改为张姓;村民的信仰也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点,即有琵琶寺,也有真武大帝,更有关公庙,甚至在端午节还用柴禾垒起高高山,晚上点燃高高山的火,火越大就越象征着村庄的兴旺与发达。因此从表面上来看,张坝村从地理环境到民间信仰均呈现出交汇融合的特点。

但细细品味起来,却发现这个古村落却保存着相当完整的文化体系。这个文化体系,是横向与纵向发展相结合的体系;从纵向来说,张坝村村民来自四面八方,有湖广填四川时来到这里的湖北人,以致于到此村的游客说“这里的房子和湖北人住的房子差不多”,村民自己则说他们的祖先“是京城大槐树麻城、孝感人”;也有从北方天水、定西等通过藏羌彝走廊进入此地的民众。但他们从进入这个三省交界地带后,就开始了本地化的过程,即适应多山多林的自然环境,山地种杂粮,林中采集食物、河里捕鱼、家里饲养鸡、猪等家畜,并且在多元的生计中建立起一整套村规民约,保持村庄可持续发展。如我们从山歌歌词“碾不净的麦穗子,缠不上的贤妹子”、“各沟小卡都有水,年年逢春有花开”、“一缸能煮几样酒,一树能开几样花”等等就可以体会到这一点。再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,上升为具有普世价值的民间信仰,并通过家族日常生活、生产仪式、重要节日等传播落实到村民行为中,从而构成了从生态到信仰的文化体系。从横向角度来说,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,张坝人通过外出打工、求学或其他途径与邻近的陕西人、四川人不断交往交流,换来的收入反哺张坝村,促进张坝村从经济到文化的发展。尽管张坝村在“.5.12”大地震后在古村落对面沿河宽阔地带重建了新村,但28座老民居被保留下来,与此同时古村落中的八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、斑驳古旧的魁星楼、小磨坊、铁匠铺、石板路也被保存了下来。即祖先的历史记忆仍然以可以看得见的“老屋”传承下来。因此张坝古村落的文化至今仍然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,村民在这个体系中继续他们的生产与生活。

当然,曾在老屋留下童年回忆的老人还在的时候,游客仍然希望在老屋中找到灵感的时候,村庄仍然是村民心中的家乡时,那些老屋就仍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。希望这样的吸引力如涓涓细流,永不枯竭。

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徐黎丽

年3月12日于兰州大学一分部和协楼

徐黎丽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系主任、民族学研究所所长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甘肃省民协主席

来源:陇南市民协

监制:蒲鹏飞审核:李永刚

责编:朱文红编辑:李宁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1
查看完整版本: 张坝古村落志序二甘肃东南有张坝